close
每個創業者、企業家,不論範疇、界別,都夢寐以求有爆炸性的增長,但科網公司比較容易做出這種效果,是因為互聯網打破了很多局限、顛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突破了創意思維的界限。Startup的另一特徵,就是不論它在什麼範疇發展,野心也很大,意圖顛覆傳統,「要顛覆,那就意味它能洞悉很多人的需要、問題,然後解決。這些問題,很多時是以往未有互聯網,無法解決,但現在的科技可以解決到」。因為沒有地域空間的局限,任何會上網的人類都是潛在顧客;加上出售的產品大多是服務(例如Whatsapp是通訊服務、Google是搜索服務)而不是實物(例如小販賣的魚蛋、時裝店賣的衣服),沒有貨存的問題,只要有需求,供應商基本上可以隨時隨地無限量供應,於是一旦成功,它們的增長幅度可以很驚人。
「拉闊遊戲」創辦人高重建說,傳統公司很難像startup般增長,也因為兩者本身就是一種矛盾,「startup因為顛覆傳統,才能創造大量新的需求」,一間傳統公司,不會為做出這種增長而顛覆自己,這是不合理的。「例如AirBnB衝擊了傳統酒店業,但傳統酒店集團很難另起爐灶與AirBnB分一杯羹,因為那意味同時在衝擊自己固有的生意。」
矽谷_3
★startup = growth
「Startup」並未有一個明確定義,不過近來矽谷創業大師Paul Graham則寫了一篇文章〈Startup = Growth〉,總結他之前幫手孵化的幾百間startups經驗。他認為,startup的根本是增長,而典型成功的startup,每星期增長有5%至10%。
★Startup生態圈 香港在起步階段
香港愈來愈多startups獲矽谷巨擘或投資公司垂青,這是否代表香港科網業可以走矽谷路線?香港業界身處的環境,有什麼局限?
Keith說,以他的觀察,香港只是在起步階段,與矽谷相差太遠,而最大的分別,在於矽谷有完整的startup生態圈,香港,「生態根本唔係度」。所謂生態圈,Keith指的是在矽谷,除了有很多startups,還有大量投資者、扶助startup成長的加速器(accelerator,做培訓的機構)、培訓人才和提供創業協助的大學、上巿渠道等。
矽谷_4

高地價政策 不鼓勵創新產業

看本地startup近兩年的成績,香港科網業好像起色不錯,但要追上矽谷,其實很困難。這除了因為Keith說的生態圈仍然未形成,還因為香港與矽谷的社會環境,相異很大,香港科網業困難重重,說到最後,問題還是出在高地價本質上並不鼓勵創新產業。
Keith說,香港不像矽谷,有Facebook、Google這些大企業,想做startup的人,就要有沒退路的心理準備。「在矽谷,做startup不成功,我還可以去大企業工作,Google單在矽谷就聘請二萬人。但香港不同,匯豐請好多人,但不會請你。」IT部門也不請?「他們不需要你這種有創新意念的人,他們需要的是穩陣。你到政府網頁交稅,若你不是用IE,無法使用的,對嗎?他們的系統不會貿貿然轉,轉系統,是要經歷十多年才能成事的。」
矽谷_5

IT部門要穩陣 不要求創新意念

一般人做startup,都是拿着一筆積蓄,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拍檔開始,在未找到投資者、產品未賺錢之前,只有一直燒錢,而燒至見底時,就唯有退出,於是,錢又無,前途又無,一切重新開始。搞IT,是一門高風險的投資,但高地價政策,正是不鼓勵這種創業模式。「香港社會,根本不需要做創新。你要做生意賺錢,你知道做什麼會work的,不管你做什麼起家也好,很多上巿公司,最後其實都是變了地產公司,那又何必做IT,何必冒高風險?」
有份開發手機遊戲「民國無雙」的九龍皇帝說﹕「即使你有本錢搞startup,找員工也不容易,員工要養家、要供樓,香港的樓,要供一世的,他們不能承受公司突然倒閉,他們寧願不要爆炸性的增長,只想要穩定收入。」
既然大環境不同,矽谷模式又是適合香港?高重建認為,矽谷模式是好的,但不應該盲目把它照搬到香港,「例如矽谷那邊很講求規模,但這是否適合香港呢?香港有很多startups都是很小型的,如果硬套矽谷的模式,這些startup可能都無法生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MQ 的頭像
    BMQ

    BMQ

    BM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