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pworthy
有人憂慮,網媒崛起,意味深度文章買少見少,因為網絡世界講求「速食文化」,這樣的循環不利讀者,亦不利社會發展。於是,有網媒以深入、仔細剖析為賣點,希望填補整體網媒的「不足」,然而,傳媒必須以深入仔細的文章才能正面影響讀者嗎?
近年很多「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冒起,有人每天都分享那些文章,亦有人發起抵制。當聽到「內容蒐集」(Content Curation),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內容農場,形象變得頗為負面,但其實兩者並非一定相關。Curation一詞源於Curator(館長),因為蒐集文章題材,就如博物館館長蒐集展品一樣。
館長蒐集展品,我們會覺得很合理,甚至是一件很有品味的事情,為何當變成蒐集題材或文章,我們就那麼嗤之以鼻呢?因為內容農場只以推高網站流量為唯一目標,為求譁眾取寵而從各地網站搜集吸睛卻未必真確的資訊,並轉載至自己網站上。一來只重量不重質,文章質素參差;二來只將內容搬字過紙,少有標明出處,有抄襲之嫌。不過,這只可以說明內容農場不懂得真正的內容蒐集,而不能斷言透過內容蒐集產生的文章必定質素低劣。
真正做「內容蒐集」的網站,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譬如說:希望透過健康和正面的資訊,為讀者的生活帶來各方面的改善。如此一來,單是在原材料搜集上,已經與內容農場有着南轅北轍之別:內容有趣吸引,固然重要,但更要看重它是否真確、能否令讀者獲益等等。搜集內容後,還得匯整資訊,加入分析,比起單純的複製貼上要花費更多精力,但這正是內容蒐集的獨到之處──令原本平淡的資訊昇華到更高層次,使文章有更深入的意義。
在外國,有不少網媒以內容蒐集的模式做得十分成功。不得不提的是Upworthy,該網站常發掘一些發人深省的短片,這些短片質素很高,但往往由於發片者知名度不足,或宣傳不足,會在茫茫資訊中被淹沒。Upworthy選取了這些短片後,常常會加入文字及數據剖析片中帶出的社會問題,成功引來社會關注,令很多短片「起死回生」。
要寫有意義、有影響力的文章,很多人直覺認為必定要花大量時間甚至金錢,而且只有深入詳盡的文章才算高質,但其實深入淺出、大眾化的文章也可以很有價值,成本也不一定很高。魚與熊掌兼得,有何不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MQ 的頭像
    BMQ

    BMQ

    BM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