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看書名《本土文化圈滄桑史》,已經有種枯竭的感覺。不過害怕這本書太灰色的話大可放心,文中所述的實際都是香港文化界的種種,有的趣聞、有的軼事,記載橫跨數十載,儼如一本屬於香港人的野史傳記。
生於斯、長於斯。在香港度過了幾十個寒暑,生活尚算穩定,托賴動盪不多,卻欠缺一些震撼世界的大事讓我們寫入史書。不過,這個看法只對了一半。
沒錯在國際外交層面的確算不上什麼領頭羊,但在文化方面,香港卻是一篇史詩式巨著。
仍有影響力
本書分為四大篇幅的文章之中,主角不下數十,魯迅、金庸、倪匡、李小龍、周潤發、亦舒……都是恒久不衰的名字。「飛雪連天射白鹿」時至今日仍是學生熱門小說,打着Bruce Lee名號的影像作品推陳出新,發哥早前上映的《賭城風雲2》更賣個滿堂紅。他們不但讓港人吃了一遍又一遍的文化大補藥,而且北至神州、南至婆羅洲,都被這股港產力量征服。乃至演藝聖地荷里活,都刻上了香港的名字,足見其超然地位無可動搖。
時已至今,部分人物可能已經遺失在時光洪流之中,像徐訏、王世瑜、胡菊人,卻又能永遠活在我們的青瀝回憶裏。如果你曾在《明報》同步追看《衛斯理》,如果你家中還收藏着一本《天天周刊》,如果你至今仍是《武俠世界》忠實擁躉……看到書中所述「衛斯理能出版全憑一位讀者所賜」,「叱吒一時的《明報月刊》兩人編輯部」,「環球出版社稱霸文化界的要訣」等聞所未聞的秘話,豈有不追閱下去之理?另一些歷久不衰的名字,年輕一代並沒有因為他們年華老去而視之為落伍,可是「年少」卻剝奪了與偶像經歷每一點一滴的共同時間。一書在手,不但滿足了自己,還可以跟下一代分享記憶,為代溝問題打開了缺口,實在不錯。
要界定一篇文章的好與壞,其書寫角度是一個很容易判斷的切入點。本書以「我」作為出發點,描寫自身所見所聞的文章,立場鮮明,不用深刻思考,只需真切感受。
坊間不少標榜客觀持平的文章,卻沒有一個主觀視點,即是沒有感情。試問一篇沒有感情的敍事文章,又怎能觸動讀者的心靈?特別是出自真正的「我」的角度,最能反映出個人情懷,激昂萬分,帶動讀者起起伏伏,如坐過山車一樣。這裏可能衍生出另一個疑問,著名人士都有出自傳,如倪匡、亦舒等大文豪當然有推出個人傳記,不是更貼近,更好看嗎?
投入第一身
本書作者沈西城是雜誌《武俠世界》負責人,在香港文化界頗負盛名。年少的他曾經做過編劇、寫過小說,或多或少也會接觸到文化、出版及演藝界名人。他在書中所說的,大都是他年輕時的經歷,當時的他只是個打工仔,只是大哥們口中的「小沈」,身份上跟我們可沒有什麼大分別。要把自己代入倪匡的角度看世界,恐怕不易。
然而如果用「小沈」的角度,作為報社一分子,有幸參與當年明報總編輯王世瑜,韋基舜、詹培忠等名人飯局,說的不是大是大非,卻在玩迷信測字;旁聽倪匡與無名氏兩位百年鬼才的茶餘飯後,也是文學初哥的獨家專利;問及環球社長羅斌的成功之道,只消一句「蕭規曹隨」,如雷貫耳,少時有幸拜讀《藍皮書》、《新電視》、《文藝新潮》,全靠這一句話!被勾起的記憶,總是最美好。
沈先生在文化界浸淫了40年,文筆精煉,用字獨到,每一字每一句都散發出陣陣書香氣息。看他其中一句對四周環境的描述,「是秋天的黃昏吧,歸帆已盡,倦鳥回巢,從萬宜大廈往東走,到了大會堂的院子,殘葉苦黃,落花匝地,蕭寂一片。」多麼的優雅啊!不過細心的看官相信都發現得到,這種猶如高嶺之花的文章,怎可能聯想到親切二字,更遑論前文所說的投入感。
文字親切感
書中還發掘到一個重要因素,讓我們覺得彷彿身置其中,就是他對各人說話的描寫。作者將各人談話內容轉化為文字的手法,是非常特別的。他不會自我局限,而是利用不同人物的方言,說話態度和神韻,刻劃出不同角色的性格。「我沒戲唱啦!」是出自倪匡的;「催乜鬼啫,儍仔!」這個是黃霑;「阿拉等一息好好談一談。」是操上海話的無名氏;「打交邊有準備,中就係中!」正是李小龍。只是一句話,各人的氣質已經表露無遺,而且絲毫沒有難明之處。只有文字高手才有如此功力,簡潔的處理盡收引人入勝之效,這種文采今天的香港已經買少見少了。
作者本身為《蘋果日報》專欄常客, 其政治立場明顯不過,本書亦有部分章節可看到他對這個社會的激情。今時今日的香港,無時無刻都被種種問題纏繞,的確讓人有點吃不消。然而,這是一本讓你重新回味香港文化,勾起你我的回憶,甚至跟上、下一代打通隔膜的好工具,如果看到一些跟自己不同的見解,大可以平常心面對,甚至手指一動,直接翻到下一頁就好了。熱愛這片土地,熱愛本地文化的香港人,又怎能因為一個小問題,而錯過了加深對本土演藝、出版業界認識的機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