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 Facebook 推出收費廣告服務以來,不時就改變其 News Feed 的演算法,讓行銷人員一一屈服,為自家貼文付費,以換取更多的觸及率。在付費以外的就為 Organic Reach,意即在沒有任何付費廣告 Boost Ad 情況下,在 Facebook 專頁發佈的某一帖子,自然情況下可以接觸到的人群 – Fans 及 Fans 的朋友的朋友均在此列的數量總和。
OrganicPageReach

而上述數字就取決于以下多項因素:
1. 本身專頁的 Fans 人數
2. 帖文發佈的時間
3. 帖文發佈的類型 (當中包括:單張相片、多張相片、純文字、純網站連結、視頻、純粹分享其他專頁的帖文)
4. Fans 對專頁以往帖文的反應記錄參考
5. 帖文內容的「價值」
當中尤其以第 5 點最為重要,而且 Facebook 更有一套自家演算法則,去衡量你所發佈帖文內容的「價值」。

每位 Facebook 用戶有數百甚至上千位 Facebook 朋友、讚好的專頁又有好幾百個,再加上已經加入的 Facebook 群組,每天來自這些朋友、專頁和群組的更新,少則幾百條、多則甚至乎幾千條以上,因此每位 Facebook 用戶於 Facebook 首頁呈現的 News Feed 也會不同,而且頁面有限,用戶每天瀏覽 News Feed 的時間既不定時又不穩定,根本無可能把所有朋友、專頁和群組的每一個更新也能在一個小小網頁版面 (手機更甚) 呈現及看到!
資訊太多,閱覽 News Feed 時間太少, 專頁數量及每個專頁的帖文又越來越多,因此被看到的機會只會更細了!所以,某程度上,專頁們的 Organic Reach 的降低,歸根究底是專頁本身 (應該講來自四方八面的更新太多) 的原因。這情況其實在其他平台也有出現過,其中之一個例子是 eBay 拍賣品網站!當 eBay 還不是太流行時,你放甚麼產品上 eBay 也會好易讓買家見到,當賣家越來越多、產品越來越多,讓買家看到拍賣廣告的機會自然便減少了!

大數據微分析 提升用戶 News Feed 的可閲性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讓用戶 News Feed 呈現的內容更附合用戶的興趣和更有「價值」。Facebook 對於 News Feed 的呈現方式,自定義了一套多元的演算法則,去考核每一個帖文是否有價值。對於朋友的帖文,會根據用戶與用戶間之前有多少交往,如 Like、Comment 對方以往的帖文,甚至乎他們之間多不多利用 Facebook Messenger 溝通,等大數據微分析,來衡量朋友帖文在 News Feed 出現的次數。當然,當一個平時不多來往的朋友的帖文,能夠引起很多你們其他共同朋友的回應的話,這個帖文出現在 News Feed 的機會也會很大的!
那麼專頁的帖文又如何評核呢?

排洪式評核方法

當作為專頁管理員的你,在專頁上發佈一篇帖文(形式可以是文字、圖片或短片視頻),Facebook 會先評測你的帖文是否有價值,但是無時無刻都有那麼多篇新帖文刊登,Facebook 總不會用人手人眼去遂一檢驗吧!Facebook 用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去考核檢驗,我們稱之為「排洪式評核方法」。
Facebook 會先選擇一小部分平時與你 Fans Page 有過交流的 Fans 作為測試樣本,先讓他們觀看及接觸該則帖文,然後記錄及分析他們的行為反應和時間值,籍此量度「價值」。當該批 Fans 給的反應(如 Like、Comment & Share)越多越快,代表該則帖文越有個個價值越感興趣,相反則代表該帖文不是太有價值。當第一批的反應足夠正面的話,Facebook 會再給第二批人數更多的 Fans 觀看,再量度及比對他們的反應,如果這一批 Fans 也是同樣多 Like、Comment 同 Share,Facebook 再讓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 … 更多人去見到。有如排洪般在 Facebook 上擴散滲透開去。

排洪式評核方法
circles
但很多時,專頁發布的帖文因種種原因 – 如 Fans 人數不夠多、格式不標準及發佈時間等問題,在第一批 Fans 接觸時所産生的反應不夠多,以致接觸不到第二批,更莫論第三批:因此,該帖文的 Organic Reach 偏低,不明白個中原因的,便會埋怨批評是 Facebook 有意降低 Organic Reach 逼使專頁投放廣告,從中賺廣告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MQ 的頭像
    BMQ

    BMQ

    BM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