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tartup無分大小、樣貌及時代,成功的都是,發現問題,專心付出並把其解決。
香港自回歸以來,遠至經濟及政務,近至工作及置業,通通好像都事事不順。引伸而來的,便是大家開始懷念昔日那份「香港精神」⋯
很多人都說昨天的小漁港是那麼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地產霸權,而香港亦正因擁有這樣美好的工作環境,今天才有此繁榮的一朝。
但事實上,阿爺的那些年又是否真的如此美好呢?如果我們翻開上一代某些名人故事及香港典故,大家見到的好像又不全是那麼的美好。
在工作方面,李嘉誠打工時代的香港亦同樣有上一代的霸權出現,如匯豐、怡和及渣甸等外資採購公司,一般香港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英語根基,根本沒辦法加入其中。即使做企業的,由於有限公司法未出現及只得一間由外資主導的交易所,故此華企要上市集資,在當時的社會可謂困難重重。
問題後來怎麼解決呢?結果便是由大家熟悉的「香港股壇教父」李福兆先生聯同其他香港名人商賈創立港交所的前身「遠東交易所」去解決那問題。可能大家會認為那只有錢人的錢搵錢把戲,但其實在那些年,他們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方法,簡直好比李小龍打鬼佬一樣,打破外資壟斷性的格局,其創新性絕對比今天的阿里巴巴抄Amazon有過之而無不及。
創業方面又怎樣呢?其實銀行提供普遍大額借款予一般市民是近50年的事。以前即使有,一般年利率更達15%以上。在沒有富爸爸的戰後初期,廣東籍的製衣、玩具、電子、塑膠、五金的廠商由於沒有公司資產負債表及支持他們取得信貸的足夠條件,他們一般是很難靠貸款發展的。
當時恒生銀行的Founder何善衡先生發現問題所在,於是便決定開創那服務市民大眾及中小型企業的Startup,為中小企解決問題,而且更同時為職員訂下了一系列服務守則,規定員工必須以誠待客,故深得社會大眾歡迎。這些小公司,後來很多也發展成大公司、大集團,並成為恒生的長期客戶。於1960至70年代,華資大戶鄭裕彤在發跡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寶,亦是由於得力於恒生的資助,才順利由珠寶業進軍地產業。而長實也的李嘉誠先生在經營塑膠花廠時,亦曾設法與何善衡會面,並得其相助才有今天的光境。恒生銀行絕對好比那些年的Venture Capital。
娛樂方面,李嘉誠年代的人當然沒有YouTube。但當時香港有另一個60歲左右的阿伯,利用了那時代的寬頻創造了今天的電視霸權TVB,成為一個打破收錢買娛樂常規的瘋狂startup。他的名字便是叫邵逸夫。那些年,用廣告費cover制作費,量產7x24的內容,肯定是超劃時代的想法。
文章寫到現在,可能大家會覺得筆者是藍絲上身,又或者在斷章取義。但其實我想強調的,今天絕對是香港最好的時代,亦是最壞的時代。
阿爺那一代,環境最差,但亦有人靠決心、觀察力,利用地產或當時政策改變而發大達。當然,同時亦有一大部分的貢獻者因為際遇或其他原因到今天仍生活困難。但成功的人,便是從來都活在逆境的一群,他們都是擁有解決問題決心的一眾。
家父母那一代,大部分人生活都開始富足,同時亦是被科舉制度洗腦最嚴重的一代人。如果你知道科舉出現的原因,相信你便會明白筆者為何稱那一代為最可憐的一代,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上一代致富的機會及改變心態。
如果有空,大家亦不妨再嘗試再仔細研究父母那一代誕生的百億企業或稱得上破舊立新的startup,你又想得到多少?說白一點,現在所謂成功的大部分人都只是如曾生一樣的打工仔,只懂在制度內打轉,把握後殖民地時代外資空隙的傳統產業守業者而已。
我們這一代,可能甚麼現成機會也沒有,但我們擁有的,卻是前所未有的破壞力及創造力,我們的發展可能性其實已經超越一切的地理及物理界限。當上一代思考如何改革行業時,我們的人已經是思考如何改變行業,如uber、 what’s app、  travelzoo及Amazon等。
如果大家再留意多些新聞,你應該亦會發現阿爺那一代人對創新的包容性及冒險精神絕對比上一代高。
其實寫這一篇文的目的並不是刻意要發起甚麼世代主義,我只是想講,有能力的,從來都是殺不死,沒能力的,Setup好的環境亦守不了。
我們這一代是時候放棄抽水同坐順風車心態了,你見過有人會無端端請你食飯,又或者搭車時無端端讓位比你未呀?除非你自認跟葉朗晴一樣咁靚仔。
此文寫在新startup籌備時。共勉之!

source from  Citizen's Media blog撃總會媒氣公司(黃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MQ 的頭像
    BMQ

    BMQ

    BM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